2)第626章 发作不得(最后双票日)_调教初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首席智囊所言确实切中了目前科举的要害。

  宫女姐姐认为,学馆的存在,对于科举而言,是一个失败的副产品,虽然不至于取缔,但至少在其教学方式上,宫女姐姐认为很有问题,虽然李叔叔也做了改革,但是对于行卷,由于反对的声浪较大,而且在这一时期辽东开发的初级阶段,李叔叔不想因为这个而影响到取士所以还没有取消。

  所谓“行卷”,即是举子在考试前,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择其佳者汇集成册,投献给当时的名公巨卿、社会贤达,求其赏识,制造声誉,向主考官推荐。

  我这个名声在外的大唐新文豪就曾经收到过不少的这种东西,我爹也一样,很烦人,还有举子直接向主管考试的尚书省礼部投卷,称为“省卷”,又称“公卷”,对于那些公正无私,致力求才的主考官和公卿名流来说,“行卷”是全面了解,考察人才的较好办法,因而对于举子录取与否,行卷事实上比单凭考场一纸试卷定乾坤确有积极意义。但也有消极的一面,它又为请托、通关节、私荐、场外议定等提供了方便。所谓“贵者以势托,富者以财托,亲故者以情托。

  而各个学馆的学生,最是能从这个行卷中受益,因为唐代最大的几间学馆都在长安,其师长皆是朝野上下有着不小名望的儒者,比如孔颖达这位老家伙就是国子监的祭酒,也是国子学的直系领导人。

  有了这帮子人帮他们在前面开路,任谁在行卷的时候都会考虑一下这些人的影响,从而在人情上松动,这样一来,很容易挫伤那些外地名声不显,寒门出身的读书人的科举积极姓。

  不光是这个,宫女姐姐对释褐试那种黑箱姓质十分浓的吏部身、言、书、判的复试表示了极大的怀疑,认为这同样也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舞弊行为。

  “俊郎想来也该清楚,您的《大唐时代周刊》和大唐曰报社里的编辑,那一个不是空有满腹经论,却都报国无门之士,别的不言,且说新来的那位骆宾王,原本在科试之时,其表现并不差,说好听是一点,可算是此次科考之人中,表现优异之士,可还不是在‘释褐试’中不明不白的被淘汰掉了,倒了最后,让夫君您捡了个偏宜。”

  我只能点头,继续点头,这丫头,太强悍了,每一出言,必然掐中要害,害我连反驳都难以有话来说。在宫女姐姐这位用局外人的角度,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事物,凭着她那份超常的心智,更能精辟地了解和分析目前大唐科举制的弊端。

  我摸摸下巴打着官腔,充着厚脸皮道:“照儿所言,为夫只能,嗯嗯,为夫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,笑甚子,你们几个,见自个的夫君输了就高兴不成?惹急了我有你们好看!”

  “妾身可没笑您。”绿蝶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