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九四章 心理_永不下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……”这些概念,别说对计算机,即便对人自身而言,在很多时候,也根本就是无需理睬的一种多余。

  生而为人,同理心,是感受他人情绪的一种能力。

  缺乏这种能力的人,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生活,甚至被认为是心理异常。

  然而另一方面,面对冷冰冰的fscim规范,方然却意识到,即便人人都多少会有同理心,在特定场合,不仅能想象到他人的心理活动,甚至会感同身受,可这些有(至少自以为有)同理心的人,每一天的所说所做,却几乎完全站在利益的角度,而几乎不考虑他人、甚至自己的“心理感受”。

  “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开心”,表面上,大多数人都会认同这一说法。

  然而稍加观察,就会现,这种朴实、直率的人生观,往往只在小孩子身上才体现的淋漓尽致,一个成年人如果真的践行这种观点,或迟或早,他都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壁,甚至头破血流。

  开心,或者说,心理上的满足,是自我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。

  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中,这漫长进化塑造出的特质并未改变,也几乎无法被改变。

  然而什么是“成长”,事实上,就是接触、适应社会规则,乃至对其形成一种强的依赖,将本能的快乐压抑、扭曲,放逐到逻辑链条上那看不见的尽头。

  对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言,开心,是最高目标,但是他、或者她的现实行为,却几乎完全屈服于利益的得失判断;这最高目标的更迭,看似是一桩悲剧,却也让人有了比“追逐眼前快乐”更强有力的,“谋求利益增长”的行为动机,继而构成了社会展、变迁的基石,使人类文明能不断延续至今。

  反过来,那些一直保持“纯真”,以开心与否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人,又是什么样子:

  充斥着高等院校、甚至中小学的大批厌学者,终日把持手机、沉迷虚拟世界,为眼前的廉价快乐而葬送未来的1oser,方然可见得太多了。

  为眼前的一颗糖,放弃明天的三颗糖,这样的人,根本还没有长大;

  也就是巨婴。

  巨婴遍地,固然是一种社会现象,计算机却无须为此伤透脑筋,更不用去辨析、测度人类那莫名其妙的精神世界。

  取而代之的,则是简洁而精妙的“人”之定义,把大千世界看似光怪6离的人类行为,简化为一条“人:趋利避害”的描述,进而,将这定义关联到“利”的fscim条目上。

  继而,在人的定义条目下,增加一个“完成度”的属性项。

  完成度pernettage为1oo%,就是绝对理性、客观的标准体,这样的标准体以什么为参照呢;

  设定了“趋利避害”目标的ai。

  完成度o%,对应呱呱坠地的新生儿,不具有任何社会属性、仅存某些本能的“毛坯”,不知利益为何物的绝对麻瓜。

  在o至1oo之间,盖亚的七十亿人口,就分布其中。

  一旦将人测度到这种程度,“巨婴”,也就随之而容易测度,甚至无须再赘述:

  “巨婴度”,假使要定义的话,无非就是p=((当前时刻-出生时刻)/(预计下车时刻-出生时刻))/完成度。

  当p大于,就意味着此人有一定的巨婴倾向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