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426 我们变强了,但也变卷了(求订阅)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讯作者,没有一作,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。

  大多数硕士生,就是像孙沃这样的,憋文章半天憋不出来。

  其实,正常硕士生三年能出一两篇SCI文章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。

  而金登平手下每个硕士生平均都出了三四篇文章,所以真相只有一个,他的学生应该都被榨干了。

  另外,金登平还当了四年化学系本科生的辅导员,也是一个加分项。

  全部看完一遍,许秋觉得这金登平还是有点东西的,各方面干的都不错,决定给出正面意见。

  毕竟许秋和对方也没有什么利害关系,没必要给人家晋升道路增加阻碍。

  而且,许秋判断金登平大概率是个草根,不然按照他这些成绩,如果有门路的话,很可能会被提前提拔的。

  也不一定要破格提拔,完全可以早早的把他升到五级副教授,这样就不需要干满五年了,只需要干两年。

  不过,话说回来,这条道路也确实是给普通人走的。

  真正的大佬,根本不会从副教授这里等五年再慢悠悠升上去的。

  常规的路子都是国外做几年博后或者访问学者,然后直接走人才引进回国,落地就是带帽子的教授。

  比如魏兴思,别看他现在的样子,可能感觉他有点水,但许秋没来之前,魏兴思组里就发过EES这样的顶刊,而且组里的文章最低档次都是ACSAMI。

  其实,魏兴思已经是很强的那一拨人了,他看着弱,只是因为有许秋在旁衬托罢了。

  学术圈里人和人的差距,还是非常大的。

  就像那些一直待在国内的普通青椒,尤其是现阶段年龄比较大的副教授、讲师,科研方面的潜力多半有限,能够厚积薄发起飞的非常少。

  因为把时间再往前推到2000年左右,那个时候国内学术圈竞争很小,如果在那个时候都没能评上教授,基本上他们的科研能力就比较有限了。

  换句话说,现在很多年轻副教授的科研水平,是高于一些老教授的,很多年轻讲师的科研水平,也是高于一些老的副教授。

  这里只强调科研水平,其他方面则不一定。

  许秋观察过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的情况,里面就有几个年老的副教授,包括他的辅导员于强副教授,一个抱着系主任大腿当小老板的副教授,还有一个主要进行教学,以及教实验课程的副教授。

  他们每年的科研产出都非常的少,几乎为零。

  而且,许秋进入材料系的时候,他们的是副教授,现在四年过去了,还都是副教授,一个都升不上去,估计也就那个挂靠系主任的副教授有些机会吧。

  另外,许秋还观察过隔壁化学系的四大院士,其中有三位公示了自己学术履历,这三位中有两位,在博士毕业后或者已经国内任教后,又跑到国外做博后或者访问交流超过四年时间。

  其实,也不难理解,现在的院士差不多是在1990-2000年的时候刚刚开始任教职。

  而那个时候国内的科研实力比较弱,不足以让他们突破自我,有点类似于灵气稀薄,练功不够快,也难以突破瓶颈,于是就纷纷出去找机会突破了。

  有些完成突破的科研工作者选择了回国,然后一路的发展,成为了一代领军人物。

  而现在国内的情况,和20年前已经大不相同。

  因为有一批批出国取经,又返回国内建设的人,使得国内的科研圈吸收了很多国外的经验,开始慢慢强大起来。

  虽然我们依然和头部科研强国有一定的差距,但这差距正在缩小。

  不过,所有的馈赠都是有代价的。

  我们变强了,但也变卷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