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四一章 元语言及其拓展表现_奶爸大文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接性失忆?】

  【我没看过原著,但是知道拖网渔船主这个梗之后,觉得挺有意思的。】

  【我也觉得挺有意思的,忽然感觉电影侵入到现实中来了,而且这个号还是之前就弄好的。】

  【事实上,原著在连载的时候,用的就是这招啊。】

  【我觉得这一招挺溜的,直接把电影和现实对接起来了,让人感觉就好像这个故事在现实中真实发生了一样。】

  ……

  第二天早上张重醒来之后,陈青就告诉了他网上关于电影结局的争论。

  张重一点都不意外,文锦江选择了这样的结局形式,肯定会引发现在这种情况。事实上,文锦江这是走了一步险棋,如果观众们吃他这一套,这个结局自然会为电影增色,而且还能突出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,毕竟之前没人这样干过。

  但是如果观众们不吃这一套,那么电影的结局就会被人诟病。

  现在网上有些声音,就说文锦江太过狂妄自大,不把观众放在眼里。

  虽然这是一小撮人的评论,不过是否会发酵成不可收拾的地步,张重也不确定,所以他决定帮一帮文锦江。

  就在中午的时候,张重的微语也发布了一条动态。

  是一篇长动态,总共五千多字。

  “关于元叙述以及元叙述的拓展表现。”

  元叙述是一种文本形式,也是一种写作手段。一般的小说家,都会尽量掩盖写故事的虚构痕迹,尽量让读者觉得故事是真的,说白点就是代入感。

  但是元叙述却反其道而行,作者会在作品中暴露虚构的痕迹,让读者知道作者是在虚构故事。

  一般情况,想要做到这一点,就要选择加一点现实进去,比如《堂吉诃德》的第二部中,作者安排堂吉诃德参观印刷厂,发现一部盗版的《堂吉诃德》。又比如《苏菲的世界》中,苏菲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《苏菲的世界》。

  而这次《十个印第安小男孩》电影在结局中很显然也加入了现实的元素,就是那个拖网渔船主的账号,但是起到的作用却截然不同,观众们不仅仅没有因此加深“电影是假的”这种想法,反而因为电影结局跟现实连接到一起,所以产生了一种“电影是现实”的错觉。

  这就是张重在这篇长动态里面探讨的“元叙述以及元叙述的拓展表现”。

  这篇动态一出来,网友们纷纷拜服。

  【wdm,这就是文人么?为什么他说的我一句也没看懂。】

  【咳咳,虽然没看懂,但还是感觉好厉害。】

  【看懂是看懂了,但是关于元叙述还是有些模糊。】

  【原来文导用了这么高深的叙述手法么?】

  【我原本就觉得这结局妙啊,看来我还是有艺术细胞的。】

  【大佬还是大佬啊。】

  【用电影普及文学理论,跪了跪了。】

  【这样看,确实是这么回事啊。】

  【文学专业学生表示,一个字,服。】

  【我们老师刚刚讲过元语言叙述啊,没想到张老师又给我上了一课,感觉听懂了。】

  【建议你们看看张老师的公开课《谈文学》,看过之后,你会回来感谢我的。】

  【这么有逼格的么?爱了爱了。】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