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7章 钱的问题_风雨大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根据实际放过青苗贷,就是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时的青苗法之由来。在农业社会,青苗贷是最显而易见的放贷机会,有地里的庄稼做保,也不怕收不到本息。不过现在不同了,有了工厂之后,最重要的放贷机会显然是工商业。工厂由于运营的关系,经常会要借贷,这才是银行的机会。

  要把天下的钱币统一,用铜币做本发行纸币,储蓄所里就有大量本钱。不用这钱放贷,储蓄所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,不好维持。有了可以放贷的权力,储蓄所就变成了银行。

  文彦博点了点头:“一面收储户存钱,一面放贷,倒是可行。不过要具体怎么做,还要仔细考虑。”

  杜中宵道:“钱币一事,涉及天下根本,非其他政策可比。我以为,如果印钱引收归朝廷所有,再由度支司负责,就有些权责不清了。应该别设一司,专管此事。度支司还是用衙门的钱,收上来之后存入储蓄所,依单据由储蓄所调拨。如此做,就可以防止天下有事,度支司依靠可以印钱的权力,虚印钱引来渡过难关,惹出事端来。”

  文彦博想了想,道:“此事重大,以后再议吧。除了用利息吸引民间存钱,你说的提高币值,又该怎么做?钱币由朝廷铸出来,花到民间去,币值本就已定了。”

  杜中宵道:“相公,事情可不是这个样子的。发行钱引之前,民间毁钱铸器,可获数倍之利。说明那时的铜钱,实际上是被低估的。只是朝廷不许毁钱铸器,民间铜钱太多,致使贬值而已。可见铜钱的价值,实际是要更高一些。朝廷可以尽收天下铜钱,发行钱引,同时制铁钱为小额,发往民间使用。如果民间的铁钱多了,百姓使用方便,就可以推高铜钱币值,实际增加钱币数量。”

  此话一出,一时间屋里议论纷纷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。

  用实物做货币,加上钱引,实际很难避免通货紧缩。发行的货币跟不上经济,难免钱荒。钱荒之后民间就储存货币,形成恶性循环。最后官府铸钱亏本,民间尽量收藏,天下一直处在缺钱的环境下。大量发行铁钱,作为钱引的补充,适当抬高币值,实际上是部分虚发,一定程度减免钱荒。

  这个年代,钱引的面额不可能太小,不然就会增加管理难度。用铁钱来做为小额钱币补充,适当控制其虚估值,使民间铸钱无利可图。两者合用,满足民间对货币的需求。

  由于宋朝有铜禁,一方面贬低了货币的币值,另一个方面推高了铜的价格。随着储蓄所把大量铜钱收进来,同进大量发行铁币,可以慢慢放开铜禁,使铜钱的币值慢慢回到合理的区间。

  由于现实条件,中国没有大金矿,也没有大银矿,这两种天然的货币,相对于中国庞大市场来说是不足的,只能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