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0章 农民举人_风雨大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其实官府没收多少钱。官府收钱,收的是税钱,民间许多买卖,根本查无可查,哪里收钱去?现在的县衙,只在几个大码头、车站等几个繁华地方,按照运的货物,收此过税而已。那些工厂,官府连有多少家都不知道,到哪里收钱去?”

  杜中宵摇了摇头:“工厂赚钱,可比一般的店铺厉害多了。不收他们的钱,终是不妥。”

  一家几十个人的工厂,工厂主一年纯赚几千贯根本不算什么,过万贯也不稀奇。整个柏亭监有多少这样的工厂?如果真能收上税来,钱粮可不是现在可比。这是新生事务,地方没有经验管理,只能够放任自流。柏亭监的钱粮,主要是地方收货物商税,还有一些店铺的住税,最大的反而没管。

  为了逃税,叶县的工厂能不用火车运输就坚决不用。用火车逃税很难,水运就简单多了。用大车运一段路,不在码头上船,官府哪里查得清楚?

  正在杜中宵和陶十七说着话的时候,一边五人的桌子上也上了菜。年纪最大的人道:“我们出苦力的人,一年吃不了几次肉。今天为四郎送行,酒肉尽有,诸位饱餐。”

  四郎拱手:“三位哥哥,还有小弟,此次我能够发解,全靠你们平时养活。发解而已,进了京城如果不能中进士,一切都要从头再来,终究是空。”

  大郎道:“怎么说这种丧气话?我们这种田的农家,不是这几年地方赚钱,哪里会有读书人!不中进士也没有什么,回来县里,举人有许多事情好做,不用再像我们一样出力。”

  几个兄弟一起称是。他们是几代前从河东路搬来的人家,一直种田为生,家里连个识字的人都没有出过。这次四郎过了发解试,几人认为是莫大荣耀。

  宋朝科举不问门第,限制很少,只要能识诗书,有保人,就可以参加。看起来条件宽松,实际上整个社会的识字率才多少?而且民间教育不发达,乡间很少有启蒙学校,不是家学渊源,或者机缘巧合,一般百姓是没有机会读书识字的。

  自建了铁监,附近的百姓收入增加,加上官府鼓励,乡间才建了启蒙学校。有天赋异禀的,在启蒙学校便就表现出不凡之处,再送入县学,种田的人家才有子弟过发解试。

  王四郎便是如此,他十岁出头,刚好进启蒙学校。表现优异,学会了读书认字,没有跟大部分人一样进铁监的学校,而是进了县学。小地方的教学质量自然不行,全靠着自己本事,写得一手好文章。此次柏亭监发解,以第一名过了发解试,让自家兄弟兴奋异常。

  明天就要启程去京城,游学准备,增长见闻,为来年的省试做准备。兄弟五人出来,饮一次酒,为他送行。供王四郎读书的四人,老大和五郎在家里种田,靠着瓜果蔬菜,这些年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