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54章 多歧路,今安在_大汉永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子曰:“若夫慈爱、恭敬、安亲、扬名,则闻命矣。敢问子从父之令,可谓孝乎?”

  子曰:“是何言与!是何言与!昔者,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;诸侯有争臣五人,虽无道,不失其国;大夫有争臣三人,虽无道,不失其家;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;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故当不义则争之。从父之令,又焉得为孝乎?”

  《论语·里仁篇》也有,“事父母几谏,见志不从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”

  后世常说,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有时候无后不一定为大,它最开始的的出处是《孟子·离娄上》,全文是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舜不告而娶,为无后也。君子以为犹告也。”

  后来在歧的《十三经注》:“于礼有不孝者三事:谓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,一不孝也;家贫亲老,不为禄仕,二不孝也;不娶无子,绝先祖祀,三不孝也。”

  在礼中,这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在不孝中反而排在第一了。

  连孔子都认为父母有敢于跟自己争论的子女,他们就不会陷于不义。父母有不对的言行,就应该与之争论。反而认为一味顺从父母的,不委婉指出他们过错的,才是不孝。

  儒家思想不是糟粕,一直都不是,先秦古籍也是,好多都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和哲理,蕴含为人处事,做人的准则,还有崇高的理想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

  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……”

  后世北宋的横渠四句,儒学大家张载的名言,即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更是为许多人指明方向。

  只是,后来呀,它渐渐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的工具,被曲解,被紧固,被压迫……

  看着目光真诚的刘据,刘瀚忽然有一种自惭形秽,他想到后世的一段话,君子慎独,不欺暗室。卑以自牧,含章可贞。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,当仰天地浩然正气、行光明磊落之事,克己、慎独、守心、明性。

  也许,也只有刘据,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有,钱财不缺,美人不缺,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小时候有舅舅大将军卫青宠爱,早年父皇汉武帝宠爱,这些年母亲卫子夫宠爱,他似乎一出生就是站在山顶的人……

  也只有的这样的他,才一直赤心如旧,初心不改,他认同他学的知识,认同那些理想,那些信仰,他想成为书中的君子,乃至圣人。

  就像是我们小时候,相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