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十二章 寺庙之谈_大明:重生朱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正八年,中原一带朝廷的税赋竟然收到了五十年以后,一直收到百姓的孙子辈了”

  朱元璋看向吕昶问道:“你还记得赋税的名目吗?”

  “大半记得”吕昶说着还抬起双手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开始比划:“有人丁税、田亩税、割头税、秋税、冬税、工税、器料税、五禽税”

  吕昶说着连双手的手指头都比划不够了。

  最后说道:“大约有三十多种,还不算一年四时三节,以及元帝、元后、太后及嫔妃皇子们的生辰节气,到那个时候还要另外加收税赋”

  朱元璋不解道:“民情如此不堪,朝廷再蠢也应该调整朝政”

  吕昶悲愤摇头道:“朝廷为消灭义军早已不顾一切,为征军费只能是杀鸡取卵劫财于民,再加上各地贪官污吏从中取利暗中加征”

  “怎么个加征法?”

  吕昶想了想说道:“比如,户部颁旨万岁节要到了,朝廷每户人家孝敬五十钱,等旨传到州府便会是一百钱。传到各县便是一百五十钱,等到衙门官吏下来收取的时候便是两百钱”

  吕昶说着还止不住的叹气:“最终上缴给朝廷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,大部分都落到各级官吏手中了”

  “官吏为何如此的贪婪,难道衙门里就没有清官了吗?”

  面对皇上的问话,吕昶只能连连摇头道:“苛政之下,绝无清官,因为朝廷早就断了官吏们的饷银,为官不贪,自个也会饿死啊”

  明白了,老朱这下明白了,目光不断环视着众人。

  语气高亢道:“现在你们该明白何为世道,何为民生,何为扬州了吧”

  朱标还依稀记得,此后父皇会让刘基推荐一人来担任扬州知府,重塑扬州繁荣,而刘基推荐的人正是翰林院的杨宪。

  杨宪此人加入的时间并不算太长,有时候朱标常常会拿杨宪和胡惟庸相比较。

  他们有着同样的优点,都是干吏,做事麻利,都还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,困难的任务当中寻找到最合适的办事方法,独有的处理制度。

  特别是后者作为为官者尤为重要,朱标在后世看到绝大多数官员在面对困境时都是墨守成规,明明只需稍稍改变一些规则就能轻松解决,可是等事情都坏的烂浓了都不知变通一下。

  最终苦了百姓也害了自己,这些遵守规则的官员们有错吗,他们有什么错,一切都是按规矩行事,事不成只能说是天不助我罢了。

  对此朱标非常理解,但理解归理解却并不认同,这样的官员是做不了事情的,说不好听点,他们就是害怕承担责任,他们害怕因为坏了规矩而断送了自己的仕途。

  在朱标看来,不敢承担责任的官员是永远也担不了重任的。

  由此看出,胡惟庸和杨宪两人实属人才,他们敢于担当敢于改变,只是因为性格的原因让他们两人殊途同归,只不过是一个人早些走一个人晚些走罢了。

  与他们能力相媲美的便是他们的搞事能力,而且还是皇帝最忌讳的不做禀告独断专行。

  胡惟庸还好那么一点点,但也没好到哪里去,在前期时受李善长节制和时常提醒指点多少还有些收敛,使他多活了数年。

  杨宪可就差远了,不听刘基的劝教,独立专行,一旦登得大位便不知自己是谁,这不死谁死。

  就如同刘基所评价,有丞相才能,却没有丞相的器量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