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三十四章 废除三舍法(二)_崛起之宋末称雄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利弊他已经全部指出,最后的决策权则交给了赵佶。

  赵构目瞪口呆地望着潘良贵义正言辞的模样,不急不躁,不卑不亢,据理力争,忍不住想要为他拍手称好,他不知道潘良贵到底是何人,悄悄地低声问道:“兄长,你可知此人到底是何人?”

  赵有恭悄声回道:“九弟,此人乃是当世‘包青天’!当初他成为进士,又进入太学院,凭借自身本事授秘书郎,之后更是政绩卓著,乃是高风亮节、刚正不阿之人。”

  “当初,蔡京父子还未倒台时,曾经屡次拉拢,那时的潘良贵未曾动摇本心,屡次拒绝,直言不讳。正因为此事,潘良贵取得进士时,仕途坎坷也是蔡京父子幕后搞的鬼,就连童贯也曾拉拢都被拒绝。”

  “蔡京父子倒台后,童贯亦是自顾不暇,潘良贵凭借自身本事很快得到皇上的赏识,步步高升,礼部尚书之职乃是实至名归。在他的心目中只效忠皇上一人,无论是太子还是我,亦或是你都入不得他的眼睛,唯有皇上的旨意才是第一,乃是真正忧国忧民的贤臣。”

  “难道他不怕得罪其他人吗?”赵构有些好奇的望着潘良贵,嘴角微微上扬,他觉得此人必须拉拢,势必需要真心相交才行。若是有这样的人才在身边,不断地鞭笞自己,亦是有利无弊。

  赵有恭笑道:“莫说朝中大臣了,即便是皇上有些时候也会受气,直言不讳的上谏,不看皇上的脸色,你说还在乎其他大臣的脸色吗?在他的心中唯有大宋江山社稷,黎民百姓才是最重要的,其它的都是身外之物。”

  赵构回想起当初征讨方腊成功时,便有人提过朝中势力分布,有一部分人刚正不阿,不偏不倚,属于中立派,而那人便是潘良贵为首。不仅仅因为他是礼部尚书,更因为他的刚正不阿,只是未曾相见,又因为时间过去了数月也就忘记了,不曾想今日遇到了。

  ‘三舍法’原本有利有弊,尤其是当下的大宋不像宋神宗那时一样,不适合当前潮流。此外,大宋文人参加科举考试时间过长,学习的科目较多,比之隋唐都要多,故而废除此法乃是理所应当。

  若是不废除,不仅仅有能之人无法重用,无用之人占据要职,于国于民不利,此乃赵构一直希望做的事情,没想到潘良贵此番言语说中他的心思,由他出面奏明,比自己更有利。

  想到此处,赵构笑了!

  恰好此时,赵佶的目光看了过来,正好瞧见赵构的笑容,而他此时眉头紧锁。乍看之下,愣了一下,随即狠狠地瞪了一眼。原本还想询问赵构的话,看见他的笑容后,赵佶就明白了赵构赞成废除‘三舍法’。

  赵佶思索许久,终于确定还是废除‘三舍法’。不过,赵佶也留了一手,直接废除州县的‘三舍法’,只保留太学院的,就连王安石的《三经新义》也被取消,不再参与考试。

  虽然潘良贵是想彻底废除‘三舍法’,宋徽宗还留下太学院的,不过他还是很高兴,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天下寒门学子十年寒窗苦苦读高兴,只要废除了就可以凭借自身本事入朝为官,而入朝为官的同时也是朝中大臣进行新一轮的洗牌,要是没有真凭实学,完全是靠关系的悉数剔除。

  即使赵佶没有言明,众人还是心知肚明,不然难以容纳下众多士子。赵构的任务也就增多了,借着科举制度的事情,赵佶也算是侧面给予赵构帮助,后面的事情就看他自己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